“新掌门”入主一月内,银监会即以七道令箭震慑了中国银行业。随后铺天盖地的罚单以封印之态火烧一片,从“宇宙行”到农合社,无一幸免。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12日,就银监会官网通告来看,银监会及下属机构今年对银行系统开具540余张罚单,信贷业务主导案由达240余项,占据半壁江山。
4个多月超去年总量
据记者统计,银监会及下属机构今年对银行系统开具540余张罚单,超过去年总量。处法人罚没金额达1.46亿元;处个人罚金达317万元,处警告114人次,处行业禁入1年1人,2年、3年、5年各2人,终身禁入3人;处取消银行业高管任职资格1年2人,2年5人,3年1人,5年3人,终身1人;处1人取消银行业董事任职资格2年。
其中,对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及村镇银行作出440余张行政处罚(每人次、每法人次各计一张,下同),1月136次,2月117次,3月117次,4月66次,5月3次。局限于发布时效,大批被捂仓的罚单正在路上。
所有罚单中,银监会披露12张(均在3月29日一日),各地银监局披露38张,剩下均出自各地银监分局。处罚对象以总行、支行层面居少,以分行层面居多。案由大部分不超过2项,舍此也包括恒丰银行18项和华夏银行24项。280单针对法人,160单针对个人。针对法人的罚单中仅1家“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其余均有罚(没)金,金额多以20万元兜底金额为多(115张),仅15张达百万元及以上,上述的恒丰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贡献800万元和1190万元,与平安银行的1670万元一道站上三甲。
信贷违规占半数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以上500余张罚单中,案由多以“双拼式”现身,其中又以“信贷+票据”组合为最。的确,作为表内和表外两项重头,其承载的扩表和盈利职能与其他业务自然不可并论,这同样是银行“小九九”的栖身之所,而被银监会问罪的个人中,上至行长下至经办人,绝大部分也都盘踞于此。
在统计的540余项表单中,信贷业务主导案由达240余项,占据半壁江山,而牵入信贷业务或者由授信人员参与的不计其数。
在分析人士看来,名目虽然五花八门,违规意图不外乎两点:为了赚钱财迷心窍,为了填坑狗急跳墙。前者以违规授信为代表,比如贷款人资格审查敷衍(甚至向黑名单授信),贷款用途把关不牢(甚至虚构用途),授信过于集中,抵押物高估,追贷;另兼贷后监控失察,比如定向贷款资金绕开受托支付最后无果而终,个贷企用,消费贷款流入股市或者申购基金等。
如果说前者是“内外勾结”的话,后者几乎是银行自身亲手缔造,其核心思路便是“以贷转存”,而且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扩表手腕几乎蔓延至全行上下,大江南北,仿佛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一模式大体都是先抛给客户一个“蜜枣”,比如利率低、放款快,然后“克扣”客户贷款额度,回流入账,以极低的成本救了业绩补了头寸,循环下来一本万利。当然,银行的获利显然基于贷款人庞大的财务成本之上。
另外,就银监会公开信息分析,从管理层到营销一线,几乎整个信贷团队对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情有独钟,争先向固定资产贷款贷方砸钱。
灰色地带待监管
可惜的是,信贷业务违规,监管层的案由仅仅以“违规”二字一扫而过。而且,这些“幺蛾子”也基本上趴在农商行、村镇银行和农信社的罚单上。
这或许与城商行、股份行和五大行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成熟、获利渠道多样有关。当然,城商行、股份行和五大行舞弄信贷有相对高明的“作案”技巧:贷款用于支付银票保证金或归还银票垫款,毕竟,借款人利用银票保证金的杠杆循环融资的案例近年可谓琳琅满目,而比起中小银行,自然是大银行承兑的汇票在市场上更为叫卖。这种“信贷+票据”两大条线的“勾结”近来也为监管层提供不少猎物,查出一个再连带查另一个,收获可观。
除此之外,还有几例涉嫌信贷资产流转,利用监管层对盘活存量的鼓励腾挪资产,打不良资产出表的“擦边球”已有苗头,比如民生银行向资管公司转让个贷,公然“挑逗”监管文件,当然,这些伙同银行美化报表、隐匿不良的资管公司在银监会处罚公示栏里也都榜上有名。再比如,稽核问题,“五级分类不准确”、“违规调整分类”一类案由不时穿插其间。
有业内人士直言,信贷属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耕耘多年,而目前仍以利差为营收支柱的盈利气候未变,使得银行在探索信贷监管真空上呕心沥血。
而且,中国现代银行业很多业务创新还在草创阶段,不少徘徊在灰色地带的违规行为也许很难定性。对此,罚单内出现一个万试万灵的案由:“违反审慎经营原则”,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款,这个条款自由裁量尺度非常大,大到遍布罚单,案由含糊的都能拿出这条捎上一笔。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