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监管成本比往年要多支出3000万-4000万元”,一家中型网贷平台高管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这其中就包括接入银行存管的费用。距离监管验收期还有不到4个月,各家P2P平台都在加速接入银行存管。不过,实现银行存管并没有那么简单,不仅要通过银行设立的诸多门槛,存管收费也在不断增加。
存管上线不断提速
刚刚过去的一周,就有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根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17日,共有396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7.89%,其中有209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9.44%。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美金融、网利宝、理财农场等多家机构都与商业银行正式签订了资金存管协议或者对接上线。如国美金融与北京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从资金存管、账户结算、消费金融、财资管理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同样,网利宝也与北京银行正式签署了资金存管协议,双方的技术对接和系统研发工作已经启动,网利宝银行存管系统正式上线也进入倒计时。5月17日,互联网金融平台“理财农场”宣布将与上海银行资金存管系统正式对接上线。据了解,理财农场3月与上海银行正式启动资金存管系统对接相应业务的筹备工作。
另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8日,已有广东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和浙商银行等39家银行布局P2P网贷平台资金直接存管业务。
早在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联合十部委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资金存管作为网贷平台合规的硬性要求。2017年2月23日,银监会正式公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为网贷平台具体落地银行资金存管明确了操作细则和要求。目前,网贷平台与银行进行资金存管的模式涉及三种:银行直连、直接存管和联合存管。在三种模式中,直接存管模式是当前行业内主流的存管方式,合规且投资体验相对较好。
接入门槛较高
虽然各家平台都在加速接入银行存管,但是各家银行都有一定的门槛。一位网贷行业人士直言,像股东背景、注册资本、资产规模等,都是最基本的门槛。此外,银行更看重的还是平台自身的业务模式、资产质量、风控水平和风控理念等,是否符合金融规律和监管要求。具体来说,平台实缴资本需要大于5000万元、月交易额需大于1个亿、主体业务必须合规且财务状况良好,股东要有上市公司、国资、金融机构、知名风投等背景且持股比例不能过低。
网贷之家相关分析师表示,银行对实缴资本和高级管理人员最为重视,有要求的平台占比达60%,其次是运营时间,占比50%,注册资本、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含保证金、风险准备金要求)占比40%,背景及交易额占比30%。此外,对财务、风险事件、IT技术、标的利率、客户量、平台人员、坏账率、经营地、实体门店、成立时间、分散度、持续性、业务真实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除很多隐性门槛要求外,银行还要求诸多材料以审批及上会使用,各家银行要求的资料大同小异,一般银行规模越大,准备资料越多。
据融360网贷评级课题组了解,其调查的8家存管银行中有4家银行要求平台实缴资本不少于1000万元,仅两家银行要求平台实缴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
存管收费名目繁多
其实,除了接入门槛以外,更受人关注的还是银行存管收费。特别是在网贷平台大部分不盈利的背景下,银行存管接入的持续支出加大了监管成本的支出,前述网贷平台高管直言,比如银行存管除了财务方面的支出,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团队来设计、对接系统,这也需要很大的人力成本。
据了解,目前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主要有直接存管、嵌入式存管、联合存管三种模式。银行资金存管费用主要有系统接入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存管服务费用、充值/交易费用、提现费用、尽职调查费用等。各家银行收取名目不一,部分银行要求平台缴纳业务保证金。“我们与对接的银行是常年合作,所以目前存管费用还没有上涨,不过确实有部分银行的新接存管费用比以往高了不少。”一位网贷行业人士透露。
网贷之家相关报告同时显示,银行存管价格不菲,一般每年动辄百万元,乃至千万元。系统接入多为一次性收取的固定费用,一般在10万-30万元;系统维护费用为按年收取的固定费用,一般在10万元/年;存管服务费用按年收取,有固定计费和按交易额计费两种方式,采用分级费率,即交易额增大,费率递减,一般在0.02%-0.1%;交易/充值费用按交易额和交易笔数按年分级收费;提现费用按交易额和笔数按年分级收费。(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