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银行 > 银行新闻 > 正文

银行科技投入节节高 薪酬体系短板待补

2021-04-20 19:59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数字化转型趋势下,银行持续加码科技信息投入,储备技术,扩编人才,竞速金融科技。但在这样的竞速创新过程中,一些短板也暴露出来,薪酬体制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注意到,有股份行科技部门人士在网上吐槽奖金拖延发放,批评薪酬体系不合理,每月到手收入很少。据了解,银行科技部门薪酬体制基本沿用传统工资加年终奖形式,而且每年涨幅很小,与互联网公司同类岗位无法相比。

  这类情况也增加了银行科技部门的招人难度,成为布局金融科技赛道的短板。有大行金融科技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科技类岗位实行“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或者参考互联网公司制度,有望提升银行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受数字化转型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近年来,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飞速增长。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20%;六大行的科技投入接近千亿元,几乎占了总投入的一半。其中,工商银行投入最多,达238.19亿元;同比增幅也最高,达45.47%。

  股份行、城商行科技投入力度同样不小。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去年信息科技投入总额119.12亿元,同比增长27.25%,占营业收入的4.45%,同比提高0.73个百分点。无论是总额还是占营收比例都为股份行之首。

  在科技人员配备上,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比例排名前三的是浦发银行、招行和工行,分别为10%、9.77%、8.1%。从人员增幅来看,招行和浦发银行去年似有“抢人”之势,同比增幅为50.3%、173%。

  如此舍得“下血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等。至于效果,看看银行在年报中描述的成绩就一目了然了。浦发银行构建的智能语音客服体系,外呼业务承载量可达每日20万通,相当于替代近800名外呼人员;疫情背景下,招行的数字化获客去年同比增幅都达两位数。截至2020年年末,招行App累计用户数达1.45亿户,增幅27.19%,借记卡数字化获客占比19.98%,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达62.82%。

  为提升科技水平,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是银行近些年的“大招”。截至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有13家,近期都在招兵买马、扩编人才。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金科今年计划招聘1000人,大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类相关岗位。

  尽管银行如此重视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科技人才储备“一直很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薪酬制度相关。

  前述大行金融科技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六大行科技人员薪酬体制都相似,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年终奖”构成。每个人因为入职级别不同,薪酬会有上下浮动,但总体上不会相差太大,而且每年没什么变动, 而这与互联网公司技术岗位相比差别很大。

  股份行、城商行科技部门的薪酬体系可能与大行略有不同。一家上市股份行信息科技部门业务骨干向记者表示,该行科技人员薪酬体制沿用传统银行部门的薪酬制度,给到一个薪水“总包”,其中包含月薪、福利和年终奖,一般50%是月薪,50%是奖金。在这种情况下,月薪往往非常低,奖金也不会写入劳动合同,而是视上一年业绩而定,也就是“看天吃饭”。

  这样的薪酬结构,导致银行科技部门岗位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上述大行金融科技部人士表示,每年该行校招的技术岗位人才,都是互联网公司筛选剩下的,而且这些毕业生对银行也会有同业比较,大多会选择头部银行。“不仅招人难,留人也难,行里培养了3年的人才,很快就被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高薪挖走了”。

  业内人士认为,薪酬上可能比较有竞争力的是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根据这类子公司的定位,一边是向银行内部输出技术服务,一边也会对外输出技术服务,在薪酬制度上有望突破传统银行机制。(魏倩)

[ ] [ ]
分享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