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中保协”)上周发布的《互联网财险2017年春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2017年春节期间,虽然财险行业互联网非车险主要产品的累计总保费、总保额等均实现大幅增长,但航空意外险、境外旅行险和航班延误险等热销产品件均保费与金额却出现了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与财险公司试图推出更多低额、碎片化保险产品,以求扩大其业务客群范围不无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 郭家轩
互联网财险件均保费出现下降
《报告》主要选取了春节期间,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华泰财险、众安保险和泰康在线等共计43家财险公司的数据和案例。
《报告》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财险行业互联网非车险主要产品的累计总保费收入2.26亿元,总保额96036亿元,总出单件数5985万件;相较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75%、48%、241%。具体产品表现与春节期间大众消费热点相吻合,主要集中在旅游类保险、交通类保险、消费类保险(退票取消类保险、退货运费险、账户安全险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保费收入和总出单件数均得以上升的同时,相关产品则明显呈现出2017年春节期间件均保费和件均保险金额相较2016年同期大幅下降态势。其中就包含热销前三位的航空意外险、境外旅行险和航班延误险。
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相较2016年同期,旅游类保险件均保费下降34.1%、件均保险金额下降39%;交通类保险对应的数据分别为10.1%、11.6%;而消费类保险的退票取消类保险分别为15.6%、44.4%,退货运费险分别为4.7%、7.0%,账户安全险分别为80.7%、85.2%。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种下降趋势其实与春节假期这一时间点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反映了现阶段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特征。其实,近年来,典型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在销售量增长的同时,件均保费逐步下降的趋势正在愈发明显,而这反映出互联网保险的普及率在上升,价格降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这也与部分财险公司推出更多低额、碎片化的保险产品,以求扩大其业务客群范围不无关系。
消费新特征或催生新险种
《报告》还表示,春节期间,互联网非车财产险实现保费与消费热点相吻合,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通过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以获得相应的保障。其中,交通类保险增幅最大,充分体现出春节期间春运及期间的保障确实是消费者最认同的保险保障。以总保费测算,春节期间热销的航空意外险、境外旅行险和航班延误险,也契合以回家过年和外出旅行为主题的出行场景。
互联网财险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保险业应用不断深入。从云计算应用看,已有50余家机构与第三方社会化云平台合作。从互联网保险业务看,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签单保费2347.97亿元。
“在互联网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多场景拓展且需求旺盛的互联网保险将领先收益。其中多元化消费场景将引导运费险等消费类产品收入增长,而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救援体系发达程度不足、市场需求大,且保费和保障都相对较低,将有效提升旅行及交通险种保险业绩增厚。”中泰证券分析师程娇翼表示。
根据人保财险分析,统计期间出行场景产品为该公司贡献了1349万元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65.13%;航班延误险以754.88万元的保费收入位居第一,同比增速较为温和,为36.82%。
不过,碎片化互联网保险件均保费、保额下降的现象也引人深思。现阶段互联网保险尚处于惠及大众扩大客群的阶段,未来是否需要更多行业参与者关注中高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论证。
针对碎片化、场景化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业内人士建议称,未来互联网保险创新无需按照意外险、健康险等来划分险种或者进行销售,其实可以在一些节假日开发销售回家综合险、食品安全综合险、旅游综合险等,多从家庭角度考虑产品设计和销售问题,如在旅行产品设计时,可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应保险。
另外,随着近年春节期间涌现出很多生活消费的新特征、新模式,这将为互联网财产险的创新发展打开全新的空间。借助春节线上消费娱乐的场景,保险公司可以设计创新财产险产品。比如,随着看电影过大年成为新的过节方式,电影票退票险应运而生。
而对于财险公司来说,结合区域、性别、时间等多维度数据,互联网保险消费的用户脸谱无疑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如何深入分析客户数据,并进一步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结合用户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保险产品服务,将成为考验互联网财险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