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保险 > 保险新闻 > 正文

险企四处寻求“补血” 37家险企多渠道增资已超千亿

2017-03-02 11:51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为了满足“偿二代”监管的要求,以及寻求业务规模的发展,保险公司增资热潮不断涌现。

  ­据上证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去年6月至今,已有37家险企共计“补血”超过千亿元,是去年上半年增资额的两倍有余。从增资的方式来看,险企不再单单依赖股东直接出资,次级债、资本补充债券以及海外发债等新方式也成险企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新宠”。

  ­37家险企多渠道增资超千亿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6月至今,共有37家险企增资共计1008.2亿元,相较于去年上半年,增资险企的数量和增资额度均出现了翻番。去年上半年,有17家险企合计增资397亿元。

  ­目前,险企主要采取直接注资、发债两种方式“补血”。具体来看,去年6月至今,股东直接注资的险企有33家,增资金额为473.2亿元;通过次级债和资本补充债券以及海外发债来补充资金流的险企有5家,补充附属资本535亿元。

  ­从直接注资方式来看,增资超过10亿元的险企达到21家。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天安人寿和渤海人寿,这两家险企采取股东直接增资的方式,资本金分别由45亿元变更至145亿元、58亿元变更至130亿元,一跃跻身资本金“百亿俱乐部”。

  ­事实上,天安系大手笔增资并非首次。去年上半年,天安财险股东通过两次增资,使得天安财险资本金由99.3亿元增加到177.6亿元。

  ­除了股东直接注资外,发债成为险企“补血”新宠。险企采取发债的形式主要是次级债和资本补充债券。如同方全球人寿募集次级债,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财险则发行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

  ­此外,也有险企借助海外发债来补充资本。如2月25日,新华保险H股公告称,发行金额不超过20亿美元或等值外币额度的境外债务融资工具。

  ­也有险企采取“增资+发债”的增资方式。去年6月合众人寿股东直接增资8.75亿元后,同年9月,合众人寿发行了5亿美元5年期高级债。

  ­内外因叠加倒逼险企“补血”

  ­“从内因分析,为取得经营效益,险企需拓展业务规模、铺设分支机构;从外因来看,动态监管的"偿二代"体系以及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新规相继落地。这些都影响着险企的资本金,增资热潮也随之涌现。”业内人士分析道。

  ­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明确,保险公司业务规模要与投入资本相挂钩。新规规定,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按照新规,1亿元的资本金投入只能撬动2亿元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

  ­如此一来,资本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也倒逼险企不断增资以满足规模业务发展的需求。以某激进寿险公司为例,由于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较大,偿付能力持续承压,去年便启动了四次增资计划。

  ­在多家险企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中,也多次提及“偿二代”因素。如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表示,增资是为了积极应对“偿二代”实施对公司传统再保险业务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满足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参与保险行业新兴平台,实施保险行业股权投资布局等业务发展的需要。

  ­不少公司亦将增资与自身的业务发展相挂钩。诚泰财险便表示,增资是为了扩大公司资本实力,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新华保险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公司境内发债主要考虑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稳定以及支持公司业务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境外发债主要为拓宽境外市场投融资渠道,建立更强的境外市场合作关系,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影响力。

[ ] [ ]
分享到:
上一条: 一日7家保险牌照预披露 资本进军保险热情未减
到尾了;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