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半年多以前,基金互换还是一个颇受市场关注的话题,因为基金互换,能使那些通过审核的境外和境内基金公司,分别可以到境内和境外发行投资产品,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相互开放的水平。因而,这是继“沪港通”之后沪深与香港两地市场在加强互联互通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各方对此也寄予了较大的希望。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基金互认尽管在当初很被叫好,但实施以后市场反应却一片平淡,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普遍遇冷。两地基金互认计划自去年7月正式接受申请,至今香港证监会受理批准了25只南下基金,但已在售的基金不足10只。首批各自3000亿元额度,被大量闲置。有的基金公司花费了很大努力通过了互认审核,但却迟迟没有发行产品。在市场上,有关基金互认的话题也在不断降温,以致悄无声息,这不能不说是很令人遗憾的,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业内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推行基金互认时,正好遇到沪深股市持续数月的巨震行情,市况低迷导致各类基金收益直线下降,以至于各类基金公司都不太容易拿出很亮丽的近期收益来吸引投资者。不但沪深股市走势疲弱,同时汇市震荡也相当大,这就令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一时间不敢亲近那些主动投资的跨境基金产品。诚然,这的确是个问题,资金从来都是逐利的,哪个市场投资机会多,财富效应显著,资金就会奔涌而去。而当基金公司的专业投资能力表现突出,能够逆势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时,其产品自然也是会大受欢迎。但问题就在于,现在不管是沪深股市还是香港股市,偏偏都不是处于上涨阶段,相反在一段时间还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对于那些专注趋势投资的机构来说,在这个阶段要能够盈利,难度也确实太大。这样一来,投资者此时对基金互认表现冷漠,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另外,笔者也认为,尽管基金互认存在受制于市场大势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准备工作似乎并不充分,恐怕也是一大原因。
基金互认为香港投资者带来投资A股的新选择,但在购买方式上还难以实现沪深投资者熟悉的“网购”。例如,将于本月面世的国海潜力混合基金将通过银行、券商以及理财顾问这类传统渠道销售,而这也是南下基金普遍选择的销售渠道。一方面香港不流行网上销售,另一方面,基金互认下的产品还要求销售机构更新系统。
2014年11月“沪港通”刚开通的时候,市场行情也不好,但不管怎么说“沪港通”还是活跃了一阵。而现在作为“沪港通”“近亲产品”的基金互认则似乎从一开场就冷冷清清,没有受到过资金热捧,这也多少与相关的推介做得不够有关。事实上,即便是基金互认推出前后市场关注度还比较高的时候,市场相关评论与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无不落在此举会对境内外市场的资金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上,显然这更多是从政策层面来考虑基金互换,而不是基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互换实现以后如何借助这一通道实现更加完整的资产配置。客观上,有关互认的市场推介,重点也没有集中在操作层面。其实,虽然都是证券投资基金,并且经过了互认审核,但两地基金公司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不仅表现在投资风格上,也体现在相关的交易制度上。由于投资者大都对此缺乏了解,又没有得到必要的知识普及,因此也难以很好地理解相关的基金产品,这也就使得能参与投资经互认的基金投资产品的基础变得比较狭隘,以至于产品发行困难,相关的产品也就做不大。由此,又形成了负循环。
基金互认从热到冷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便是符合改革大方向的金融创新,在推进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实际情况,要看实施条件是否合适。同时,既然要推,就不能只是为推而推,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光要有系统的推介,并且还要及时评估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设计几个新项目出来,却没有赋予其实质性运行的内涵与条件,那只会流于形式,断不会有较好的市场效果。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