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金融 > 基金 > 正文

震荡市凸显抗跌优势 量化对冲基金逆市上涨

2015-08-03 15:41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7月24日至28日,9只量化对冲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6%。其中,净值增长率排名第一的是广发对冲套利,基金净值3天逆势上涨0.71%。

  经历11个交易日的超跌反弹行情后,A股再次进入宽幅调整期。7月24日至28日,上证指数3天振幅高达647点,累计跌幅达到11.18%。同期,390只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平均下跌10.81%,其中有132只基金的净值回撤幅度达到12%至16%。

  当A股出现巨幅波动时,追求绝对收益的量化对冲基金凸显抗跌优势。据Wind统计,7月24日至28日,9只量化对冲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6%。其中,净值增长率排名第一的是广发对冲套利,基金净值3天逆势上涨0.71%。

A股四次较大幅度调整

量化对冲基金完胜

  当A股处于震荡调整期时,具有“抗跌神器”称号的量化对冲基金净值回撤幅度非常小。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四次较大幅度的调整:1月27日至2月6日,4月28日至5月7日,6月15日至7月8日,7月24日至28日,沪指跌幅分别达到9.08%、9.17%、32.11%和11.18%。同期,量化对冲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58%、-0.2%、0.48%和0.06%。

  “量化对冲基金在市场波动时保持业绩稳定,主要得益于市场中性策略。”广发对冲套利基金经理钟伟博士介绍,广发对冲套利基金采取市场中性策略,做多股票现货市场,买入一篮子股票;同时在股指期货做空期指,进行套期保值。

  当A股单边暴跌时,量化对冲基金期指空头合约的盈利对冲股票现货头寸的损失,能有效规避股市波动的风险。因此,区别于股票型基金只能在市场上涨时获利,采取市场中性策略的量化对冲基金,无论市场涨跌,均力争获取绝对回报。

  记者注意到,量化对冲基金在A股震荡期整体抗跌。Wind数据显示,同类型产品中,广发对冲套利的净值表现得较为抗跌,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均控制在2%以内。从单月最大亏损指标看,中金绝对收益、广发对冲套利、南方绝对收益自成立以来的每个月均实现正收益,单月最低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0.60%、0.39%、0.18%。而同类量化对冲基金的最大月度亏损为-2%至-5%。

多维度 广发对冲套利攻守兼备

  一位卖方研究的基金分析师指出,量化对冲基金的抗跌能力跟基金契约中规定的风险敞口有关。其中,广发对冲套利的风险敞口为±10%,为同类型中最小,同类型产品的风险敞口为±20%。

  “风险敞口越小,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的特点更突出,净值表现更稳健。”上述卖方研究的基金分析师指出,风险敞口指的是股票组合多头与期指空头合约的差额。他举例,同样买入100万元的股票组合,广发对冲套利卖出期指空头合约的价值为90万-100万元,而同类量化对冲基金沽空的期指合约为80万-120万元。

  量化对冲基金通过股指期货对冲股市下跌风险,凸显其防御的特点。但同时,它通过量化模型精选个股,获得稳定的阿尔法收益。从过往数据看,量化对冲基金获取绝对收益的进攻能力同样突出,年化收益率达到20%以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排在前三名的是广发对冲套利、海富通阿尔法对冲、中金绝对收益,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1.94%、31.88%、24.36%。

  从最大回撤、单月最大亏损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多个维度看,广发对冲套利、中金绝对收益策略在同类量化对冲类基金中表现突出,各项指标均排在同类前三名,凸显出攻守兼备的独特优势。

[ ] [ ]
分享到:
上一条: 91只国防军工股基7月份跑赢大盘 华商成急先锋
下一条: 分级基金交易市值7月份缩水超四成 锐减1400亿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