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6月12日讯 身处改革发展前沿阵地,泉州农行凭借被总行指定为“三农”金融服务、“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首批试点分行、产品创新直联行、“三农”产品创新基地、产品创新试验行等政策优势,积极对接泉州“金改”,深入探索服务“三农”,全力推进产品服务创新,致力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近年来,泉州农行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
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81.18亿元,比年初增加59.92亿元。其中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人民币个人存款余额、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量、个人存款增量、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量、人民币个人存款增量等六项指标市场份额居同业首位,迎来了业务经营跨越式发展。
紧抓创新机制产品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金改”大潮下,泉州农行积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全面对接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抓住创新机制产品一条工作主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创新产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如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船舶按揭贷款产品、县域法人客户应付账款融资、“存付通”、“存贷通”、进口项下“赢付通”组合产品、跨行合作“保贷通”等产品和服务。此外,充分运用小城镇综合改造贷款等农行专属产品对接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研发推出农户住房装修贷款,发放全省农行系统首笔支持农村地区采用“三集模式”建房的新农村住房建设贷款,并推出“电商分销宝”等支持新兴业态的创新产品服务。
二是革新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持续推进网点硬软转型,加快推进已立项营业网点转型建设进度,在网点高标准导入文明规范服务,加强网点软转非现场检查,开展年度晨会竞赛,提升网点文明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在全辖开展星级柜员考核评定,组织部门、业务技术能手到网点一线手把手指导督促,开展全行柜员参加业务技能竞赛,提升一线柜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该行辖内一批网点和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省级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农”服务新模式 关怀民生促发展
一直以来,泉州农行始终以服务“三农”为重心,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制定并推广海洋渔业、永春芦柑、洛江花卉等特色农业金融服务方案;试点开办农户住房装修贷款,扩大农家乐贷款业务试点;推广应用县域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县域“商户通”贷款等产品。
同时,创新担保方式,以农产品质押、渔业船舶抵押等担保方式,解决区内农户和涉农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问题,如为“全国第一渔村”石狮祥芝镇祥渔村办理渔船抵押贷款余额近1.5亿元,助力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此外,该行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依托“惠农通”服务点建设,扩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共建立金穗“惠农通”工程金融服务点1247个,其中助农取款服务点346个,实现了电子机具对金改区内2059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服务县域三农金融渠道建设工作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该行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乡村”号召,积极支持农民创业致富,至5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422.32亿元,在全行贷款占比达66.91%,比年初增幅近6%。
致力小微综合金融 细“制”入“微”助成长
在泉州这块民营经济乐土,小微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对接金改的重心工作,因此泉州农行从机制入手,从根源上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能力。
一是落实“四单”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近年来,针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该行相继制定出台了《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小企业业务发展工作指引》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从基本制度、综合管理制度、信贷产品制度三个层面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了一套专门的信贷政策制度,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二是优化小微企业授信审批流程。对小微企业客户评级、客户分类、授信审批等进行精简,缩短信贷流程。小微企业仅办理简式快速信贷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标准化信贷产品时,直接进行授信并同时办理单笔信贷业务。
三是推进小微企业“批量授信、工厂化运作”模式。针对具有共同特征和金融需求的商圈、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等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实行批量授信,批量上报、批量处理,工厂化运作,提高小微企业运作效率。至3月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6.22亿元,比年初增加7.19亿元,增速8.08%;增量高于去年同期5289万元,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55百分点,有效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