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在成都举办“平安车险三省名片发布暨车主客户嘉年华”活动。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中国平安宣布焕新升级“车险三省名片”,全新推出“三大理赔服务”,升级“六项用车服务”,构建全场景、全流程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广大车主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车险服务体验。活动上还启动了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行动线上公益项目,携手行业伙伴、公益组织及车主客户,共同构建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让守护不止于车险,更照亮每一程平安路。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致辞中表示,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中国平安将继续大力推动改革创新,通过科技革新、服务升级助力车险业务持续释放创新动能,为车险客户提供更好的“三省”体验,为车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平安产险总经理史良洵,车险部总经理伍云,理赔运营中心作业管理团队总经理裴斌,知名演员、中国平安品牌挚友岳云鹏,脱口秀演员庞博、唐香玉以及平安车险客户等超400人出席活动。
升级“三大理赔服务”“六项用车服务”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成因中驾驶人因素多年来占比超过80%,其中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熟悉不遵守路权规则引发事故占比接近50%,提升驾驶人知法守法意识、培养其安全文明驾驶行为势在必行。车险市场已从单一的事故赔付转向全方位服务,用户对高效理赔、全流程守护及个性化权益的需求日益增长。
史良洵在致辞中表示,优质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于细节的每一次倾听、每一次响应、每一次服务。“车险三省名片”的发布是一个新起点,平安产险将以此为契机,推动车险服务从“被动理赔”向“主动守护”转型,引领行业标杆。
伍云详细解读了升级理念与服务内容。“三免全包办”,涵盖“三免”信用赔、人伤包办和修车质保服务。面向连续三年未出险的客户推出“三免”信用赔服务,客户无需等待现场查勘、无需提交事故证明,信用额度内可实现“报案即赔”,大幅缩短理赔周期。为所有车主提供“人伤包办”全链条服务,涵盖事故预防、救治和调解,事故伤者在合作医院治疗时,由平安全额垫付医疗费,有助于化解当事人经济压力,减少双方纠纷。“修车质保”服务则承诺在平安严选的超2万家维修网点,保证修车质量。
“服务好快省”,即平安产险通过平安好车主APP升级六大用车服务标准,集效率与保障于一体。包括:7×24小时全天候救援,全国县域可达,超时补偿;晚高峰时段代驾优先派单,无人接单补偿;足不出户年检代办、24小时内完成办理,超时补偿;充电好桩不超1公里,跳枪可获补偿;全国主流油站加油8折起,贵于线下价补偿;精选洗车网点提供标准普洗与精洗,洗不干净可免费重洗,为车主提供全天候、全链条的用车支持。
“红绿灯”公益行动升级,好车主守护道路安全
活动上,中国平安发布了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升级计划,推动“企业主导”到“全民参与”,号召每位车主成为道路安全守护者。裴斌介绍说,该公益计划深度融入平安好车主APP,针对连续两年未出险且“安驾分”达90分以上或连续3年及以上未出险的车主,平台通过用户安全驾驶行为积累的公益积分,为用户匹配具体项目,并为其生成车主专属公益证书,赋予车主优先享受道路救援、理赔“三免”服务等定制化服务权益,形成“安全驾驶—公益贡献—权益反哺”的正向循环。活动现场有车主表示, “每一次遵守交规、规避风险的行为,都可能转化为一盏红绿灯,直接减少事故隐患。这种‘驾驶行为变公益’的模式,让我为乡村道路安全贡献力量,非常有意义。”
据悉,2025年4月,中国平安发起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捐赠一批交通设施、升级改造一批农村公路,助推“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该项目已覆盖16个省份75个县域,完成251个路段改造,累计捐赠2300多个安全设施,完成198个村的交通安全培训和金融消保宣教。近期,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举办的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入选金融业“为民办实事”暖心服务范例,平安产险为唯一入选的财险公司。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车险三省名片”是庄严的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平安产险将始终倾听用户心声,不断突破服务边界,致力于将更全面的保障、更极致的体验,精准送达每一位客户。
中国平安表示,本次“车险三省名片”服务升级,是中国平安坚守“金融为民”理念的创新实践,也是深度参与交通安全治理、守护社会平安的切实行动。未来,中国平安将继续深化“三省工程”,持续以科技驱动服务革新,不断谱写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