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企业资讯 > 正文

科技创新让茶油家族现“新贵”

2015-10-16 18:02 来源: 网络 分享到:

  福建春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生态理念,借力现代科技手段,对茶油、茶树、茶枯饼等原料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循环利用、提炼与精加工,自2014年以来,先后开发了茶油去屑洗发水、茶油沐浴露、茶油紫草消炎膏、茶油护手霜、茶油天然洗洁精等各式日化新产品,让“茶油”家族产品在人们视野中惊现意想不到的新贵,让木本油料产业走出一条循环利用综合发展的绿色之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高效益的发展新路。

  木本油料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800个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重点县,木本油料树种种植面积从现有的1.2亿亩发展到2亿亩,产出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木本油产业的发展由此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上。然而,由于粗放式的生产加工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之未能培育出成熟的市场机制,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致使种植林农抵御风险程度低,影响种植积极性,使木本油产业的发展始终困扰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瓶颈而徘徊不前。

  福建春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澳门的天怡投资集团在大陆投资的又一个农业标杆项目,原本只以茶油为主导产品。其对油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研发,要追溯到本世纪初。据公司蔡春辉介绍,当出于一个企业家对于发展生态产业致富农民的责任意识,更出于对事关国家安全的粮油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意识,春辉公司决策者们立志,一定要在油茶世界闯出一片天地来。

  2010年前在福建、安徽等油茶产地,野生油茶树尚处无人管理状态,亩产鲜果仅80公斤,只能加工5公斤山茶油,茶枯饼作为压榨山茶油的工资费用,油茶籽果壳直接丢弃,亩产值仅350元。

  面对有着“国宝”之称的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春辉公司决策层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科技领先的时代,油茶产业的改变之路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生态绿色的品牌,才能赢得市场。为此,春辉生物几年内走遍全国所有与茶油有关的高等院校,分别拜访了国家林科院油茶专家——姚小华、国务院油茶津贴专家周伯川、湖南农大周建平等,在他们的引导下以及省林业厅领导的关怀下,踏踏实实地迈出了关键的几步。

  2011年,公司在安徽黄山与福建尤溪通过与农户——合作社——科研单位合作的运营模式,对油茶树进行统一改造、管理、加工,使鲜果亩产量提高到450公斤,产出山茶油增加到28公斤,亩产值提高到1960元,净收入为原来的5.6倍。

  2012年,公司利用自主专利技术开发高级营养植物食用油,每亩产出26.6公斤精炼油,亩产值提高了627元。

  2013年,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七善科技中心开发利用茶油、油茶枯、中草药等提取物,在医药护肤、化工肥料上投入科研,还将茶籽壳进行干燥粉碎,作为香火的原料,使每亩所生产的茶籽壳有150元,每亩增值1381元。

  几年下来,目前公司油茶每亩总产值达到了3560元;整整提高了10倍。2014年,公司联手江南大学油茶研究中心公司联合成立了全球茶油中草药研究院——七善系列(九展)油茶中药日化研究中心,用科技开道,以生态绿色的发展为着力点,开发系列油茶产品,至今已申请与茶油中药相关的专利23项,已授权专利3个。公司新开发的产品预计今年内投入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对油茶产业的高产高效,高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做出了立体的呈现,为木本油中的主力品种——油茶利用科技创新,综合循环利用和高效绿色发展给出了一个堪为示范的案例。

[ ] [ ]
分享到:
上一条: 有种电视叫“智慧模块化”
下一条: ERA完成pre-A融资——资本寒冬中令人惊叹的闪电战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