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企业资讯 > 正文

麦当劳“一块鸡肉两套标准”被质疑

2016-08-31 11: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  原标题:麦当劳“一块鸡肉两套标准”被质疑

­  “中国能否在养畜业停用人用抗生素,取决于整个社会生产大环境。停用带来的监管成本和生产成本,社会是否能够承担是关键,这不是监管部门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

­  近日,麦当劳宣布2017 年停止在美使用饲养过程中摄入人类抗生素的鸡肉。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在两个国家出现标准差异的问题随即引起了舆论风暴。

­  这一只针对美国的计划不仅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关注,英国一家慈善机构发起一场电邮运动,呼吁消费者向麦当劳CEO 史蒂夫 - 伊斯特布鲁克 (Steve Easterbrook) 发送电邮,呼吁麦当劳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 3 万多个门店中停止供应使用人类抗生素的肉类和乳制品,而不只局限于美国的麦当劳餐厅和鸡肉制品。

­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质疑,麦当劳中国方面官方回应表示,在动物治病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是必须的。麦当劳要求中国供应商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将与相关政府部门、供应商、专家协作,根据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行业的发展。”

­  8 月 18 日,农业部作出回应我国最新制定的 5450 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 2020 年将覆盖主要农产品。

­  业绩压力下的“停抗生素”计划

­  早在2015 年 3 月,麦当劳就在其官网上宣布,将在未来的两年内逐渐采购没有使用过“对人有重要影响的抗生素”的鸡肉,这被称为“停抗生素”计划。

­  “麦当劳近日的宣布只是提前完成这一转换而已。”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云无心说道。

­  无论麦当劳提出“停抗生素”这一计划在其他国家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毋庸置疑,麦当劳初衷还是希望向大本营美国市场传递一个产品更加健康的信号。然而在传递这一信号的同时,麦当劳的业绩压力已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  麦当劳最新第二季度财报发现,麦当劳实现营收6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3.5% ,净利润 10.9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 12 亿美元也有所下降。

­  麦当劳的营收已经有多个季度持续下滑,从2014 年三季度到今年二季度,营业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分别为营收 69.9 亿美元、 65.7 亿美元、 59.6 亿美元、 65 亿美元、 66.2 亿美元、 63.4 亿美元、 59 亿美元和 62.7 亿美元。

­  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净利润也在逐步走低,其2015 年三季度、 2015 年四季度、 2016 年一季度和 2016 年二季度,麦当劳的净利润分别为 13.1 亿美元、 12.1 亿美元、 11 亿美元、 10.9 亿美元。

­  除此之外,麦当劳已经开始引进资本。

­  今年3 月底,麦当劳中国宣布计划在麦当劳中国内地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未来战略投资者将在麦当劳中国中占据多数股权,此举也被解读为麦当劳中国有意出售在上述市场 20 年期特许经营权。同期,麦当劳在中国香港及韩国等地也在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

­  与此同时,麦当劳的“停抗生素”计划也在推进。

­  实际上,麦当劳还同时宣布了将提供没有使用过生长激素的牛奶,但此事并未引起国内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允许企业使用生长激素来增加牛奶的产量,在外包装上也不需要标注。消费者希望饮用没有使用过生长激素的牛奶,但商家却不能宣传这样的牛奶有什么好处。但在中国,政府不允许对牛奶中使用生长激素,所以麦当劳在中国卖的牛奶本身都是“无生长激素”的。

­  而对于此举对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云无心向记者表示,麦当劳是美国最大的鸡肉消耗商,他们的这一决定将会迫使其他同行跟进。而这样的市场变化必然会导致鸡肉供应商养殖成本的提高。在短期内,这些成本会由产销供应链中的环节来承担,但到最后,一定是市场重新洗牌,产销链每一级中的胜利者都会是赚得更多——他们赚的钱,最终不是来源于鸡,而是来源于吃鸡的人。

­  触动食品安全敏感神经

­  虽然麦当劳“一块鸡肉两个标准”的行为引起了舆论对其“歧视”意味的质疑,然而归根结底,中国消费者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相对于麦当劳表示的始终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言,在中国抗生素滥用其实一直是养畜业的痛点所在,此次麦当劳事件也正中下怀,公众对养畜业使用抗生素的担忧并不仅仅是针对麦当劳。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世界各国基本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人用抗生素、兽用抗生素,还有就是人兽共用的。

­  而此次麦当劳在美国停用的主要就是指人兽共用的抗生素。

­  “由于人用抗生素价格昂贵,所以一般在养畜业中是不会使用的。对于一些人兽均能使用的抗生素,一般兽用药纯度较低,而人用药的纯度高一些。”中国农业大学科学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道。

­  云无心介绍,抗生素滥用可能涉及的风险就是人体产生抗性而耽误治病,由于我们并不会使用兽用抗生素治病,所以即使产生抗性影响也不大。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和消费国。根据2012 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中国年产抗生素达 21 万吨,其中近一半用于牲畜的养殖。

­  “在中国,为动物治病和为加快生长而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未被监测的,这常常导致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从动物粪便中广泛检出高浓度的抗生素残留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及合作者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写道。据他们估计,中国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的量至少是美国的四倍。

­  以人畜共用的抗生素氯霉素为例,这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一种抗生素,也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特效药物之一,也因对造血系统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需要慎重使用。

­  就是这种在食品中严禁出现的抗生素,在我国却因养畜业的使用而屡屡出现相应食品抽检不合格的情况。

­  记者梳理发现,不仅仅今年来有关氯霉素的食品黑榜不断,仅2016 年 1 月至今,在全国飞行检查以及各省市的抽检结果中,几乎每个月都有氯霉素的身影存在,主要集中在蜂蜜以及水产品,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相当规模在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品牌企业。

­  在中国停用路漫漫

­  根据麦当劳的官方声明,麦当劳始终要求供应商执行2003 年麦当劳全球关于抗生素使用的政策。然而从麦当劳关注抗生素使用到决定美国市场停用人用抗生素经历了 13 年,那么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实现养畜业的“抗生素安全”还需要多久?

­  目前我们在食物抗生素残留量方面使用的标准是农业部2002 年修订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而这一标准已经沿用了快 14 年。

­  就在麦当劳事件引发热议之后,农业部8 月 18 日发布公告,表示自 2010 年以来,农业组织制定了 387 种农药在 284 种农产品中的 5450 项残留限量标准,使我国农药残留标准数量比之前的 870 项增加了 4580 项。农业部提出,到“十三五”末,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数量将达到 1 万项,形成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的完善配套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  随后,8 月 25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联合 14 个部门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 (2016-2020 年 ) 》,文件中也提到养殖领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使得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之一,并将解决这一问题提上日程。

­  “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抗生素抗性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们可以避免这些‘没必要’‘不恰当’‘滥用’的抗生素,就可以大大减缓抗性细菌的出现。解决抗性细菌最终还是要依靠新的抗生素,而减缓抗性细菌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现有的抗生素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同时也为科学家们找到新的抗生素赢得时间。”在谈到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抗生素问题时,云无心这样说道。

­  而对于国内养畜业使用人用抗生素的情况,云无心认为,国内能否停用人用抗生素,取决于整个社会生产大环境。停用带来的监管成本和生产成本,社会是否能够承担是关键。这不是监管部门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

­  何计国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抗生素滥用的情况确实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不规范的生产环节上,而我们在监管方面的人力、财力确实都比较有限,所以在今后应该建立分层监管,加强薄弱环节的监督,对于有技术与经济支撑、且历史记录良好的企业可以相对放松,这也能使监管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 ] [ ]
分享到:
上一条: 中国企业500强国企仍占近六成 民营企业增至205家
到尾了;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