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金融 >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陆书春: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过度借贷等问题 需各方共同努力

2017-04-26 11:45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分享到:

  ­4月25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京东金融承办的“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互金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促进消费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过度借贷、重复授信、过高吸费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和行业机构共同努力。

  ­陆书春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促进消费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首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其次,消费金融可以更好地满足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业务。最后,科技进步也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陆书春同时表示,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到微观层面,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这个特点可以看到门槛低、机构多、增长非常迅猛。同时也暴露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过度借贷、重复授信、过高吸费、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有可能对未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结局,需要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和行业机构共同努力。

  ­在会上,她具体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建议完善监管,加强自律。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既需要开展有效的行业监管,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针对过度借贷、非法催收以及过高吸费,还有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要加快出台相关制度和规则。

  ­互联网金融协会在这个过程中,互金协会也在积极发挥作用。协会抓住标准和规则这两个手段,正在积极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这部标准也是继网络借贷信息披露标准,协会将出的第二部标准。同时针对催收行为与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和准则,我们也在加大研究,正在研究出台相关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标准。目的一方面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借贷、合理消费。

  ­第二个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针对由于信息孤岛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会员建立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未来,随着信用信息共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与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有效补充,与国家金融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形成有效补充,有效帮助金融消费者精准获客、降低风险、解决重复授信的问题,特别是也帮助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大信息共享提高风控能力,在这方面作出协会相关的工作。

  ­第三个建议,建议从业机构不忘初心、审慎经营。随着消费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张,行业风险也应该引起各界关注。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角度考虑,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必须坚持审慎经营原则,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不忘初心。

  ­第四个建议,建议行业更加专注技术驱动。消费金融场景的复杂化,分期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以技术驱动的特征将愈发明显,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希望行业要抓住这个技术创新的优势,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记者 肖娟)

[ ] [ ]
分享到:
上一条: 广州互金协会发文整治消费贷:禁止与无资质机构开展合作
下一条: “双面”互联网金融:一边上市一边清理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