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闽南网 > 财经 > 银行 > 兴业银行 > 兴业银行新闻 > 正文

兴业银行“点绿成金” 将绿色金融“活水”注入泉州实体经济

2017-12-28 17:13 来源: 兴业银行泉州分行 分享到:

  将绿色金融“活水”注入泉州实体经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多年来致力于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促进泉州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发展。小到泉州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大到当地民生工程建设、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中国最早发力绿色金融市场的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实践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兴业银行无不将绿色金融贯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始终。

  支持民生工程绿色建设

  身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倡导者,“绿色”一直是兴业银行的关键词。

  安溪县某风电场项目规划新建24台2MW风力发电机组及一座110kV升压站,用于改善当地的电源结构,缓解当地电力供需矛盾。兴业银行为该项目批复约3亿多元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近80%,融资期限长达15年。这项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对当地风电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节省能源消耗、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众多民生项目中,自然也少不了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的身影。2017年10月底,泉州最美“天空栈道”——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正式对公众开放,市民可骑单车或步行,在城市“绿腰带”上尽享美景。该项目工程主要依托泉州市“山、文、城、海”的自然生态格局,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多元文化融合、山水相连、低碳节能的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提升泉州生态环境品质,打造绿色生态泉州。作为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对这一生态工程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启动“绿色审批通道”,安排绿色金融专项信贷规模,以相对优惠的利率,给予了该项目6000万元的绿色信贷支持。鉴于该项目的绿色环保属性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兴业银行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了还款安排,充分支持绿色泉州建设。

  以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发展为己任,从“绿色银行”全面升级为“绿色金融集团”,目前兴业银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体系,具有产品类别多样化、业务期限长、担保方式和还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可为企业提供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在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集团化绿色金融全产品链服务。

  助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为泉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精准、全方位的金融支撑,实现企业绿色可循环发展,身处国家金改区的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努力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充分发挥自身金融优势,结合泉州金改出台的多项政策,将绿色金融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助推泉州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2015年,泉州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银监分局联合制定出台《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加大对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探索发起设立碳基金,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所,探索开发与排污权交易、CDM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相结合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

  借助金改政策东风,兴业银行积极支持碳和排污权等试点地区的市场建设与交易服务,利用该行是福建省碳排放交易试点唯一一家清算、结算银行的政策优势,在泉州同业中首创推出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2017年3月,兴业银行泉州分行成功为本地一厨卫集团提供近千万元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

  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创新以碳排放配额为主、辅之以其他担保的创新型绿色融资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房产、土地抵押的融资模式,使得泉州众多企业融资空间扩大,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已发展绿色金融客户130余户,绿色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近40亿元。

[ ] [ ]
分享到:
点击排行
平安人寿泉州公司:执善心筑大业 活耀金改打造好服务 车辆一年出险四次或遭车险拒保 小事故自己处理更划算 节后迎车险理赔小高峰 拖延报案或遭拒赔 人保财险:产品丰富 服务能力大升级 大地保险开通“威马逊”灾害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人保财险泉州市分公司:融入海西建设大局 创新服务地方经济 平安人寿:“平安福”再升级 保障多保额高 单独二胎家庭应该如何做好保险规划 保监会:寿险公司偿付充足率低于150%不能报批产品 安盛推“中国好车主车险”掀起市场狂潮
本地贷款
搜索贷款一站式搜索各大银行正规贷款
广告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