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郑新聪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泉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以“数控一代”试点示范、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激发“产学研用”结合体制机制本身的创新,致力解决人才技术、创新要素积累不足历史问题,努力探索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泉州路子。
实施“平台+项目+人才”计划。泉州是制造业大市,创业基因积淀深厚,技术成果和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着眼解决技术成果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模式,动员市内外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携手创办新型科研机构,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第一时间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转化。目前,全市建成国家数控分中心等33个高端平台,集聚1000多位专家、30多位院士,推动大量技术成果“接地气”;晋华集成电路依托台湾研发中心,招聘美日韩、台湾等地技术骨干100多名;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来泉考察”、“海智”专家泉州行、海外博士海西行等活动,借助“中关村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以“团队+项目”“星期天工程师”形式,组织专家到千家企业提供研发、咨询服务,实现企业创新转型与人才施展才华互动双赢。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建成众创空间59个、聚集创客5000多名,各县域正规划建设1至2个产业定位明确、政务服务高效、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产业社区、特色小镇,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新样板。
用心营造拴心留人“大环境”。按照“条”与“块”结合、“普惠”与“优待”结合,鼓励各地做大做强人才项目、活动品牌,打造精准、动态、区别化的政策包;针对高端项目、研发平台、技术攻关等需求,探索量身定做、“一卡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服务措施;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超市民待遇、补助奖励等,让各类人才安家安心;发挥政府资金乘数效应,减少直接补助补贴,逐步转向为各类创新主体增信、分险,将市本级产业、科技、教育专项经费的20%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强化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崇尚技能的劳动价值观,推动本地19所高校与450家亿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职业院校联盟,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福州大学微电子学院等,推广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引导校企共建职教集团、实习基地,实现招商与招生、投产与就业同步。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研发自主权、经费预算、兼职兼薪等方面采取更务实灵活的措施,探索项目单独核算、股权激励等,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同时,完善服务,尽力帮助科研人员,让他们腾出手脚专心搞科研。
相关报道1
用创新引领人才工作
——泉州九牧集团人才工作实例
九牧是全球领先的整体卫浴制造商。九牧坚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人才创业热情,引领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创新。
创设九牧创新文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一是制定创新法案。设立《九牧创新基本法》,极大激发员工创新激情。二是拓宽引才渠道。与国内外高校以及人才中介机构合作,通过人才专场招聘、网络招聘等渠道,选聘良才。三是吸收人才入党。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把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优秀分子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
创活人才管理体系,激发人才创业热情
一是建立人才管理体系。成立人才发展部,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二是鼓励人才竞争上岗。每年在企业内部拿出一些岗位,鼓励内部优秀人才竞聘上岗,择优录用。三是搭建人才创新平台。成立创新委员会,由集团科技管理部安排专人负责受理创新改善提案,并归类整理,报创新改善管理委员会审核。
创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成果共享
一是分类实施培养计划。成立“九牧商学院”,制定《九牧千人培养计划》。二是完善人才梯队建设。集团人资部门定期举行人才盘点,制定组织人才发展行动计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人才代理人制度。三是健全人才服务保障。建设九牧家文化,通过企业文化长廊、QQ群、微信群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奖励和突出贡献奖励,骨干员工还享受购房免息贷款。
相关报道2
“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
解读:福建省2013年开始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百亿元以上经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两个人才特区和8个人才聚集区。各地纷纷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贯彻措施,全省形成以人才驱动发展转型的良好氛围。经过3年多来的实施,培养和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激励了一批优秀人才。截至2016年8月,全省共有46人、6个团队、1个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双百计划”和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三项计划”和“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卫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双高”工程和“四项目”以及“文化名家”工程。希望在政策的引领下,通过一系列人才项目和工程的实施,集聚和培养各行业高端人才,为新福建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