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案例1
闽南网12月25日讯 艾先生今年35岁,在一所学校任行政工作,另外因为擅长电脑程序,周末帮朋友安装电脑兼职,月总收入6000元左右。爱人32岁,在一家连锁药店做会计,月收入3600元,年终奖2万元。夫妻俩有基本医社保,艾先生公积金未用,现有余额6万多。
支出方面,每月生活费支出3500元,商业房贷每月1800多元,还剩8年还清,有一辆5万元代步小车,现有存款13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艾先生咨询,理财产品即将到期,加上爱人即将到手的2万元年终奖,15万元如何理财?如果明年再生一个孩子,压力会不会很大?孩子教育金如何保障?
规划建议:
艾先生夫妇收入稳定,生活品质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保障不足、投资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不影响现有的生活品质,应该合理规划,增加投资渠道、增加结余。
1.设立家庭紧急备用金。目前该家庭平均月支出5300元,需要留3万元左右作为紧急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建议将该部分资金的20%做活期存款,80%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如建行的速盈理财,风险小,投资收益高于活期,流动性强。
2.充分利用住房公积金。艾先生公积金余额6万多元,可向公积金中心申请公积金还贷,将6万多公积金余额转出冲抵贷款余额,并同时申请公积金按月还贷业务,大大减少每个月的贷款支出,增加结余。
3.追加长期保障屏障。如果明年再生一个孩子,艾太太面临停业,艾先生将成为家庭经济支柱,按照“双十原则”,建议配置保额为其年收入10倍(即72万元或以上)的商业保险,重点考虑重疾险、意外险,年交保费约5000元。
4.育儿费用的准备。建议将每月4300元结余中的2000元作基金定投,另剩余的2300也可考虑购买速盈理财或货币型基金。此外,艾先生在公职单位上班,可申请生育险业务,减少生育时带来的支出压力。
5.适度调整资产投资结构。艾先生夫妇较年轻,可承受相对较高的投资风险,为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建议将年底回笼资金扣除3万元作为紧急备用金,年交保费0.5万元,剩余11万元左右资金的70%投资于股票型基金,30%投资于债券型基金,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
本期嘉宾:建设银行泉州分行客户经理 赖惠萍
读者案例2
张女士今年33岁,为了支持爱人工作和带孩子,去年开始辞职在家做全职太太。有一个5岁女儿。爱人和朋友合资做农业生意,年收入约30万元。市区有一套85平方米两居室,一辆15万元小车,无贷款压力。支出方面,生活、应酬等各项消费每月5000元,孩子补习班每月1500元,学费每年1.2万元。
张女士称,生意刚起步,连续3年的年收入都投入生产,所以手头流动资金不多,目前固定存款25万元主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咨询:1.年底公司会分15万元左右,再加上现有存款,如何理财收益最大化?是否适合学炒股,投入多少为宜?2.公公要从老家过来同住,两居室不够住,明年想换一套大房应该如何实现?卖了小套换大套是否可行?
规划建议:
张女士家庭虽然收入还不错,但是夫妇俩没有任何保障,而且如果根据现有资金情况,换房的压力也很大。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做好应急准备、子女教育、适当配置保障。
1.应急准备,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建议按月支出的6倍来准备应急资金。目前家庭平均月生活支出为6500元,需保留约3.8万元作为应急准备资金。同样建议20%做活期存款,80%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如速盈理财),收益高于活期,风险小,T+1个工作日可兑现。
2.教育金及保障规划。女儿教育金的储备,可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选投基金定投的方式来进行积累,每月可定投1000元,并可为孩子购买豁免型的教育分红保险。而张女士的爱人,建议配置保额为其年收入10倍(即300万元或以上)的商业保险,可选择“分红两全保险+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补充社保”组合,而张女士为全职太太,应适当配置商业保险,重点选择“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补充社保”。
3.换房计划。假设张女士购买一套总价160万元的三居室,按揭3成计算,首付要48万元,贷款为112万元,期限20年,月供约8100元。但是实际情况中,目前家庭存款不足首付,会造成家庭没有盈余款且还要再举债,压力太大,所以直接再买第二套房是不现实的。建议张女士将现在住房卖掉,约80万元,当成新房的首付款,剩余的80万元贷款,期限20年,贷款利率6.15%,月供约5800元。
4.增加理财投资渠道。家庭主妇时间比较多,且该家庭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适当学炒股。现有存款36.2万元,建议先拿出20%尝试着入市,其余存款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或是适当配置债券型基金或者短期理财产品。(海都记者 蔡潇璇 整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